apollolx
自述:非法传销的反对者;拿牌直销的修正者;中西文化的调和者;养生保健的融通者;天下文章的拿来者;微言大义的思考者;自强不息的实践者;万柜联盟的探索者。
文章数量:2242
点击人次:8371223
- ·我的日志(59)
- ·ANC专辑(30)
- ·万柜联盟——产品商城(1)
- ·万柜联盟——产品理论(2)
- ·万柜联盟——经营模式(14)
- ·万柜联盟网博客总目录索引(50)
- ·中西养生精华(62)
- ·他康她美(5)
- ·健康饮水——水机(24)
- ·健康饮食---生食---素食---早餐(147)
- ·健康饮食——胃肠保健(107)
- ·健康饮食——药食同源(93)
- ·国学经典——修真秘要(19)
- ·国学经典——南怀瑾先生专辑(149)
- ·国学经典——潘启明先生专辑(46)
- ·国学经典——黄老大道(146)
- ·太阳神专辑(22)
- ·市场营销与系统建设(99)
- ·我的养生经——做个身体力行的现代养生家(11)
- ·我的音乐影视收藏(12)
- ·美容---皮肤养生学(70)
- ·芦荟保健与美容(36)
- ·西方营养学---营养师培训教材(29)
- ·西方营养学——抗氧化/抗衰老(47)
- ·西方营养学——维生素矿物质(9)
- ·西方营养学——蛋白质与肽(10)
- ·西方营养学:纤维素/益生元(256)
- ·顺势疗法---量子医学---水(17)
- ·飞雁之家——飞雁商学院(110)
- ·飞雁儿科(5)
- ·飞雁养生——双向平衡(12)
- ·飞雁养生——康复诊所(50)
- ·飞雁养生——房中养生发微(13)
- ·飞雁养生——神灸脐疗养生法(36)
- ·飞雁女科——生殖保健(83)
- ·飞雁武科——内功拳法(101)
- ·飞雁男科(12)
- ·飞雁论坛——直销与传销(114)
- ·飞雁论坛——财经股评(15)
- ·2018年05月
- ·2017年02月
- ·2016年12月
- ·2016年10月
- ·2016年09月
- ·2016年08月
- ·2016年07月
- ·2016年01月
- ·2015年03月
- ·2015年02月
- ·2014年09月
- ·2014年08月
- ·2014年05月
- ·2014年03月
- ·2013年10月
- ·2013年09月
- ·2013年08月
- ·2013年07月
- ·2013年06月
- ·2013年05月
- ·2013年04月
- ·2013年03月
- ·2013年02月
- ·2013年01月
- ·2012年12月
- ·2012年11月
- ·2012年10月
- ·2012年09月
- ·2012年07月
- ·2012年06月
- ·2012年05月
- ·2012年04月
- ·2012年03月
- ·2012年02月
- ·2012年01月
- ·2011年12月
- ·2011年11月
- ·2011年10月
- ·2011年09月
- ·2011年08月
- ·2011年07月
- ·2011年06月
- ·2011年05月
- ·2011年04月
- ·2011年03月
- ·2011年02月
- ·2011年01月
- ·2010年12月
- ·2010年11月
- ·2010年10月
- ·2010年09月
- ·2010年08月
- ·2010年07月
- ·2010年06月
- ·2010年05月
- ·2010年04月
- ·2010年03月
- ·2010年02月
- ·2010年01月
- ·2009年12月
- ·2009年11月
- ·2009年10月
- ·2009年09月
- ·2009年08月
- ·2009年07月
- ·2009年06月
- ·2009年05月
- ·2009年04月
- ·2009年03月
- ·2009年02月
- ·2009年01月
- ·2008年12月
- ·2008年11月
- ·2008年10月
- ·2008年09月
- ·2008年08月
- 【原创】 中医论胃
-
健康饮食——胃肠保健
胃的外形为曲屈状,有大弯小弯。古代医籍中对胃的大小、形态、位置和重量等已有了记载。
如《灵枢·肠胃》说:“胃纡曲屈,伸之长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径五寸,大容三斗五升。”
《难经·四十二经》说:“胃重二斤二两,纡曲屈伸,长二尺六寸,大一尺五寸,径五寸,盛谷二斗,水一斗五升。”
近代测知胃大弯的长度,约为四十公分。周代的二尺六寸,约合五十二公分,似比今之数为大,但相差无几,证明古人是经过实际观察和测量的。
明·李梴《医学入门·脏腑条分》中说:“胃号太仓,俗呼为肚,上透咽门,而受其所吞,曲接小肠,而传其所腐,容三斗五升,而留亦如之。”
《内经》将小肠、大肠的功能有时也统括于胃,如《灵枢·本输》说:“大肠小肠皆属于胃。”《伤寒论》有时亦将大肠、小肠统称胃,如“胃中有燥屎”,此“胃”即是指肠而言。
胃有经脉(足阳明经)与脾的经脉相互络属,构成表里关系。故《灵枢·本输》说:“脾合胃。”
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,胃的运动特点是主通降,胃的特性是喜润恶燥。
1.胃主受纳腐熟水谷
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说:胃“受水谷。”
《难经·三十一难》说:“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不上不下,主腐熟水谷。”
受纳,即接受和容纳。水谷,即饮食物。胃主受纳,是指胃在消化道中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。饮食物的摄入,先经口腔,由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,会厌的吞咽,从食道进入胃中。胃的纳,不仅是容纳,它还有主动摄入的意思,亦称为“摄纳”。
胃之所以能主动摄纳,是依赖于胃气的作用,胃气主通降,使饮食下行,食下则胃空,胃空则能受饮食,故使人产生食欲。饮食人口,经过食道,容纳于胃,故称胃为“水谷之海”、“太仓”、“仓廪之官”。胃容纳水谷的量,在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中有胃“受水谷三斗五升,其中之谷常留二斗,水一斗五升而满”的记载。
腐熟,是指胃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,形成为“食糜”的作用过程。
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说的“中焦如沤”,更形象地描绘了胃中腐熟水谷之状,犹如浸泡沤肥之状。
胃接受水谷后,依靠胃的腐熟作用,进行初步消化,将水谷变成食糜,成为更易于转运吸收的状态。
食糜传入小肠后,在脾的运化作用下,精微物质被吸收,化生气血,营养全身。故称胃为“水谷气血之海”。
胃的受纳、腐熟功能失常,一是受纳腐熟不及,如胃气虚弱,或胃气不降,即使胃中空虚,也无食欲,或食后胃脘疼痛、嗳腐食臭,或食后呕吐;一是摄纳腐熟太过,如胃中火旺,消谷下行过快,食后不久即饥饿欲食。
胃的受纳腐熟功能,虽然是消化过程的开始,但它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胃的受纳腐熟,是小肠的受盛化物和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。
人体精气血津液的产生,直接源于饮食物,而作为水谷之海的胃,也就成了气血生化之源。
故《灵枢·玉版》说:“人之所受气者,谷也。谷之所注者,胃也。胃者,水谷气血之海也。”
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说:“胃者,水谷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,藏于胃,以养五脏气……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,皆出于胃。”说明胃的受纳腐热水谷,是机体营养之源。
因此,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强健,则机体气血的化源充足;反之,则化源匮乏。所以,《灵枢·五味》说:“谷不入,半日则气衰,一口则气少矣”。
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,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,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,以化生气血津液,供养全身,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。
如《景岳全书·饮食门》说:“胃司受纳,脾司运化,一纳一运,化生精气。”故脾胃合称为“后天之本”、“气血生化之源”。
2.胃主通降
通,就是通畅。降,就是下降。
饮食物经食道进入胃中,经胃受纳腐熟后再下传小肠,在这一过程中,胃必须保持畅通状态,才能使饮食物的运行畅通无阻。保持“通”的状态,有赖于胃气的推动作用。
胃气的运动特点是“降”,才能使饮食物经腐熟后,向下传送到小肠。
“通”与“降”的含义虽然不同,但二者关系非常密切。通,才能降;降,才能保持通。若不通,就不可能降;反之,如果不降,也就不会通。也就是说,通与降是互为条件、互为因果的。
所以,胃的功能正常,常用“以降为顺”、“以通为和”来说明,简称为“胃主通降”。
胃主通降,相对于脾的升清而言,则是降浊。浊,此指饮食水谷,如《灵枢·阴阳清浊》说:“受谷者浊”,“浊者下走于胃”。胃主降浊,主要是指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糜,在胃气的推动下而下降肠道。
胃失通降,即为病理状态。若胃气虚弱,传送无力,致饮食停滞胃中,产生胃脘胀满疼痛、食少等症;若胃气不降,甚则上逆,产生胃脘胀满、嗳气、呃逆、呕吐等症。
在藏象学说中,常以脾升胃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活动。
胃气的通降作用,不仅作用于胃本身,而且对整个六腑系统的消化功能状态都有重要影响,从而使六腑都表现为通降的特性。
胃与其他的腑,一通则皆通,一降则皆降。在中医学中,对小肠将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,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活动,也用胃的通降来概括,将大便秘结也列入胃失通降之症。
因此,胃之通降,概括了胃气使食糜及残渣向下输送至小肠、大肠和促使粪便排泄等的生理过程。
3.胃喜润恶燥
《临证指南医案·脾胃》说:“太阴湿土,得阳始运;阳明阳(燥)土,得阴自安。以脾喜刚燥,胃喜柔润也。”指出“胃喜润恶燥”的特性。
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,除胃气的推动、温煦作用外,还需要胃液(阴)的濡润滋养,其功能才能正常。
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说:“中焦如沤。”沤者,久渍也,长时间浸泡之义。饮食入胃,必赖胃液浸渍和腐熟;若胃液不足,沤腐难成,而致消化不良诸症。
从胃受纳腐熟功能失常的临床表现来看,因胃阴虚而致者,亦每每易见,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突出。
因胃属燥土,无水不沤。导致胃阴虚的原因很多,总括起来不外乎外感、内伤两个方面。
外感方面,以暑、热、燥邪为主要。暑热伤人,汗出过多,可劫夺胃阴;温热病邪侵袭,可直接熏灼胃阴;燥热耗灼,则胃津枯涸。
在内伤方面,或因素体阴虚,津液不足;或因阳明热盛,灼伤胃津;或因肝郁化火,犯胃伤阴;或因久病、产后、高年之人,阴气大亏;以及误施汗、吐、下法,损伤胃阴。
上述种种原因,劫阴伤液,致令胃阴不复。
胃阴虚的临床表现:
咽干舌燥,口干口渴,纳食减少,或虚痞不食,或全无食欲,口淡乏味,咽食不利,呕吐,或干呕呃逆,胃脘隐痛,嘈杂不舒,大便干结,形体消瘦,神疲乏力,舌质光红,或干红少津有裂纹,脉弦细而数,或细数无力等症。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说:“知饥少纳,胃阴伤也”,“胃阴虚,不饥不纳。”总括了胃阴不足的胃不受纳的病变特点。
根据胃喜柔润特点,对胃病的治疗,《临证指南医案·脾胃》指出:“所谓胃宜降则和者,非用辛开苦降,亦非苦寒下夺,以损胃气,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阴,则津液来复,使之通降而已矣。”以甘凉柔润或甘寒生津的药物作为生津养胃的基本方法。
此外,如肝气郁结,横逆犯胃,宜疏肝养胃,方选逍遥散,重用白芍,疏中有柔,酸甘化阴;肝郁化火,伤胃劫阴,辛开苦降不宜太甚,用沙参、麦冬有泻火柔肝养胃之功。以及张仲景《伤寒论》中的酸甘化阴以建中之大法,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·脾胃》中的“阳明阳土,得阴自安”之论述,无不体现胃“喜润恶燥”之特性。
4.人以胃气为本
自《内经》以来,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。金·李杲提出“人以胃气为本”(《脾胃论·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》),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。
(1)胃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,对“胃气”含义的理解及应用,存有多种说法:
其一,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。如《中医基础理论》(函授)教材说:胃“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,又有以降为顺、以通为用的特性。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,谓之胃气。”
其二,指脾胃的消化功能。“人之胃气,即土气也。”(《景岳全书·论脾胃》)脾胃共居中焦属土,在食物的受纳、消化、吸收、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,这个作用便是胃气的作用。因此说,“胃气”是脾胃共同生理功能的概括。
其三,指脾胃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,即脉有从容和缓之象。“脉弱以滑是有胃气”(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),“所谓无胃气者,但得真藏脉,不得胃气也”(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,就是此意。
其四,专指胃中阳气。如清·程杏轩《医述·卷一·医学溯源·脏腑》说:“胃之有阳气,又何气也?曰:阳气之与胃气,一而二,二而一者也……阳气即胃中所禀之性,犹夫火之云热也。”
其五,是“元气”、“谷气”、“荣气”、“清气”、“卫气”、“生发诸阳之气”的别称。如金·李杲在《内外伤辨惑论·卷中·饮食劳倦论》中说:“悉言人以胃气为本,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,所谓清气、荣气、卫气、春生之气,皆胃气之别称也”。又说:“元气、谷气、荣气、清气、卫气、生发诸阳之气,此六者,皆饮食入胃,谷气上行,胃气之异名,其实一也。”
以上诸说不一,但皆称之为“胃气”者,无非是强调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作用的重要性。
《中国医学大辞典·胃》说:“胃气,胃中运化水谷之精气也。”
脾与胃相为表里,一脏一腑,一运一纳,一升一降,相互协调,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、精微物质的吸收过程。
所以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脾胃者,仓廪之官,五味出焉。”脾运胃纳,是相互协作的,二者缺一不可,无胃之受纳,则就无脾之运化;若无脾之健运,则胃就难以受纳。
因此,“人以胃气为本”之“胃气”,是指脾胃之气,以及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精气,这是脾胃同为后天之本的生理基础。
正如《医述·卷一·医学溯源·脏腑》所说:“胃无消磨健运则不化,故言胃气,内已概括及脾气矣。”
(2)胃气在生理、病理上的重要性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说:“人以水谷为本。”胃主受纳腐熟水谷,脾主运化水谷,脾胃密切合作,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,化生气血,充养全身。故称“胃为水谷气血之海”,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“脾胃为后天之本”。
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说:“人受气于谷,谷入于胃,以传与肺,五脏六腑,皆以受气。”
《素问·五藏别论》说:“胃者,水谷之海,六府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藏于胃,以养五脏气……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。”
《素问·玉机真脏论》说:“五脏者,皆禀气于胃。胃者,五脏之本也。”
《中藏经·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》亦说:“胃者,人之根本也,胃气壮,则五脏六腑皆壮。”皆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。
《景岳全书·十七卷·脾胃》在论先后天之气关系时说:“脾胃为水谷之海,得后天之气也。何也?盖人之生,本乎精血之源;人之既生,由乎水谷之养。非精血,无以立形体之基;非水谷,无以成形体之壮。……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,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。故人之自生至老,凡先天之有不足者,但得后天培养之力,则补天之功,亦可居其强半。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体者不小。”脾胃的消化功能和饮食的营养,对人体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,故言“人以胃气为本”。
胃气不足,则会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化。
《灵枢·五味》说:“水谷皆入于胃,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。……故谷不入,半日则气衰,一日则气少矣。”
李中锌在《医宗必读·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》中作了一个比喻,说水谷、胃气“犹兵家之饷道也,饷道一绝,万众立散。”
《脾胃论·脾胃虚实传变论》说:“元气之充足,皆脾胃之气所无伤,而后能滋养元气;若胃气之本弱,饮食自倍,则脾胃之气既伤,而元气亦不能充,此诸病之所由生也。”提出了“内伤脾胃,百病由生”的内伤学说。
因此,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胃气不足,则胃不能纳,脾不能运,消化吸收功能障碍,继则气血化生无源,形体消瘦,脏腑皆衰,正气不足,易感邪而生病。正如《王旭高医案》说:胃气一虚,则百病丛生。”
《景岳全书·论脾胃》说:“胃气之关于人者,无所不至,即脏腑、声色、脉候、形体,无不皆有胃气。胃气若失,便是凶候。”
《吴医汇讲》说:“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,而后天之生气已息,鲜不夭札生民者已。”以上各家论说,说明胃气盛衰对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变化有着密切关系。
(3)胃气在诊治疾病中的意义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说:“平人之常气禀于胃,胃者平人之常气也,人无胃气曰逆,逆者死。”胃气盛则五脏俱盛,胃气衰则五脏俱衰。说明诊察胃气之盛衰,是诊病之大纲,有助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其预后。
如望神色察胃气,“神者,水谷之精气也”(《灵枢·平人绝谷》),胃气强则精气充,形神俱旺,目光精采,虽有病多为轻浅,预后亦佳;反之,胃气衰则精气虚,体弱神疲,目无神采,有病多重。
又如望舌苔察胃气,舌苔乃胃气所熏蒸,舌苔的有无,可反映胃气的存亡。
舌苔薄白而润泽,是胃气旺盛的表现;舌光无苔,为胃气虚,或胃阴损伤的表现。
再如问饮食察胃气,在疾病过程中,病人饮食量的变化是胃气盛衰的直接反映。
若食量不减,则气血生化有源,提示病轻,尚未损及胃气;食量由少渐增,则表明胃气渐复,疾病趋向好转,预后较好;若食欲减退,食量渐减,表示胃气衰退,病情日趋严重,预后多差;若病人水浆不入,表示胃气衰败,预后多较凶险。
故有“得谷者昌,失谷者亡”之说。叶天士在《临证指南医案·不食》中说: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,此百病之大纲也。故诸病若能食者,势虽重而尚可挽救;不能食者,势虽轻而必致延剧。此理亦人所易晓也。”能食与不能食,反映了胃气的存亡,这对疾病的预后有直接影响,以此可以推断病情之吉凶。
胃气强弱影响疾病的治疗,如《慎斋遗书·卷二·辨证施治》说:“诸病不愈,必寻到脾胃之中,方无一失。何以言之?脾胃一伤,四脏皆无生气,故疾病日多矣。万物从土而生,亦从土而归,补肾不若补脾,此之谓也。治病不愈,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。”
《医宗必读·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》说:“胃气一败,百药难施。”
《景岳全书·十七卷·脾胃》说:“凡欲察病者,必须先察胃气;凡欲治病者,必须常顾胃气。胃气无损,诸可无恙。”
因此,用药治疗疾病,还必须注意保护胃气。
《中国医学大辞典·胃》说:胃气,“无论治何疾病,皆宜首先保护,而虚证尤甚,故益阴宜远苦寒,益阳宜防泄气,驱风勿过燥散,消暑勿轻通下,泻利勿加消导,其他内外诸病应投药物之中,凡与胃气相违者,概宜慎用。”
临床上,常把“保胃气”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。
相关阅读: